联系电话:0531-66699798(国内业务)
0531-66699786(国际业务)
0531-66699789
Q Q: 626634345
公司邮箱:longchang5188@163.com
公司地址:济南市槐荫区齐州路绿地中央广场B座1705室
|
反刍动物胆汁酸
![]()
收藏
产品概述胆汁酸可弥补畜禽自身胆汁酸分泌的不足,具有促进脂肪消化吸收,改善畜禽生产性能,提高饲料利用率,降低饲料成本,保障机体健康等功效。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,它是动物体内胆固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固醇类物质,具有多重生物活性。在肝肠循环中,胆汁酸在乳化脂肪的同时,可以激活脂肪酶的活性进行脂肪水解,进而与脂肪酸等形成乳糜微粒,使脂肪酸得以透膜吸收,从而提高饲料脂肪的消化吸收利用率。 此外,返回到肝的胆汁酸可刺激胆汁的分泌,畅通胆道,减少霉菌毒素、细菌内毒素等有害物质,从而可以起到保护反刍动物健康的作用。 产品组分30%胆汁酸 产品效果1、减少奶牛围产期脂肪肝和酮病,改善奶牛繁殖力 2、改善能量负平衡,调节机体健康 3、提高产奶量乳品质 4、改善奶牛对脂质的利用,提高乳脂率。 5、通过提高饲料中脂肪的消化吸收,增加肉牛羊日增重,提高饲料转化率,增加肉牛羊的采食量及采食速度,长期使用可以缩短育肥周期。 6、改善酮体品质,减少皮下脂肪,增加肌间脂肪,改善酮体品质。 7、增加肉牛羊的抵抗力及抗病能力,减少发病。 作用机理胆汁酸可以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(VLDL)的合成,从而使脂肪加速从肝脏转运到肝外组织,防止脂肪在肝脏过度沉积。 胆汁酸作为信号分子,可以提高SREBP-1c的水平,抑制脂质合成;提高PPARα水平,促进脂质分解。 胆汁酸是一种具有天然生物活性的脂肪吸收促进剂,具有促进脂肪消化吸收,保护反刍动物健康,提高生产性能,提高饲料利用率,降低饲料成本等作用。在脂肪的利用过程中,胆汁酸在脂肪乳化、消化和吸收三个阶段均发挥作用。 1、乳化阶段:作为双亲分子,胆汁酸可与脂肪形成乳化脂肪微粒; 2、消化阶段:胆汁酸与脂肪酶结合,使脂肪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,激活脂肪酶; 3、吸收阶段:胆汁酸与脂肪酸形成融合为微团,携带脂肪酸至肠绒毛表面,然后微团破裂,脂肪酸透膜吸收,胆汁酸进入肝肠循环。 在肝肠循环中,胆汁酸在乳化脂肪的同时,可以激活脂肪酶的活性进行脂肪水解,进而与脂肪酸等形成乳糜微粒,使脂肪酸可以透膜吸收,以促进脂肪的高效率消化和吸收。此外,返回到肝的胆汁酸可刺激胆汁的分泌,畅通胆道,消除霉菌毒素,细菌内毒素等有害物质,从而起到保护反刍健康的作用。 过瘤胃实验 实验表明:24h内,胆汁酸瘤胃通过率可达85%。 实验采用三头采用永久瘤胃瘘管的奶牛,栓式饲养。试验初始,将胆汁酸装入尼龙袋中,而后分别放入到三头奶牛瘤胃内,每头奶牛每一个时间点两个重复。分别在投入后 0h/3h/6h/9h/12h/15h/24h 取出,测定胆汁酸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程度。 由上图可知,在放入瘤胃后 3h,胆汁酸的降解率为7.72%;6h和9h,其降解率基本没变化,分别为14.25%和15.55%,12h后,降解率基本保持不变。 结论:24h内,胆汁酸保持率在85%左右,说明胆汁酸对瘤胃微生物具很好的耐受性。 应用案例案例一: 1、国内某牧场,选择围产期39头牛,20头实验组,19头对照组,胆汁酸添加从产前21天至产后21天,实验组:30g/头/天。 结论1: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,围产期添加胆汁酸可降低血中BHBA的含量,从而预防亚临床酮病的发生,降低脂肪肝、酮病的发病风险。 结论2:添加胆汁酸一段时间后可以提高消化率,增加干物质采食量,相应提高泌乳量。 案例二: 选取河北省保定市唐县李老板家的60只育肥羊后期使用做对比实验。实验动物:60只小尾寒羊,均为自繁,采用体重相近原则,将其分为两组,每组30只,从7月21日开始,到8月16日结束,共计25天,实验组饲喂胆汁酸(乳能)2克/只/天,饲养管理、日粮种类等其它条件与对照组完全一致。
实验组每只羊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6.25斤,每市斤10元,每只羊比对照组多收入62.5元,用胆汁酸成本6.5元,实验组比对照组每只羊多收入56元。 用法用量每吨精料添加本品3000g-5000克 奶牛围产期使用:30g/头/天,(产前21天-产后21天) 肉牛:育肥后期使用:15-20克/头/天。 羊:育肥后期使用:2-3克/头/天。 用法:与精料混匀TMR搅拌或单独饲喂。 注意事项贮存于干燥阴凉处,避免阳光直射。 开封后请尽快用完,并避光保存。 参考文献: [1]李金宝.胆汁酸在脂肪消化吸收中的作用[J].广东饲料,2012,21(04):25-26. [2]张利娟,王志祥.胆汁酸在饲料中的应用[J].广东饲料,2009,18(12):26-28. [3]赵晓芳,张宏福.胆汁酸的生理功能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[J].饲料工业,2007(10):8-10. |